中外交流网消息:
◇“我从来不觉得我是英雄,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长眠在战场上的战友们,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。我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好好地看看新中国、看看他们用鲜血灌溉的土地,如今已是何等辉煌的山河!”——原志愿军老兵孙乃强
◇“我们纪念战争,是为了捍卫和平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,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。”——原志愿军老兵于作友
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 摄影/本刊
9月28日,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 杨青摄/本刊
烽烟滚滚唱英雄,四面青山侧耳听。
70年前,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,肩负民族的期望,高举保卫和平、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,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,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,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。
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,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,他们中最年轻的85岁,年纪最大的96岁。他们有参加过松骨峰战役的战斗英雄,有血战汉江南岸的“白云山团”副政委,有鏖战长空的英雄飞行员……在他们的讲述中,我们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,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“最可爱的人”的鲜活面孔,响起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。
“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!”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。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……”70年前,当原志愿军炮兵第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高唱着他写的那首后来与抗美援朝一同永载史册的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,与战友们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战场时,大家坚信这一战不但将捍卫年轻共和国的安全与尊严,而且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次有力诠释。
“美帝朝鲜放了一把火,烧了朝鲜烧中国;中国同志快救火,救了朝鲜就是救中国。”今年89岁的王力平曾在原志愿军后勤部第三分部军务科任军务参谋,身体硬朗的他,讲起战场往事连当年的顺口溜都能背得出。据说,这个顺口溜就是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口号的早期版本。
老兵们说,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,而是美国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。“不打不行,不得不打。”原志愿军46军136师老战士、曾任辽宁省军区参谋长的程茂友将军说,中国卷入朝鲜战争,是美军将战火推进到鸭绿江边,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。“如果像抗日战争那样,把敌人放进来打,国家、人民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与巨大伤亡。”
但对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。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,一幅数字对比图引人注目:1950年,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,高居世界第一,中国只有60.60万吨;美国工农业总产值2848亿美元,中国只有574亿元人民币。
并且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也相去甚远。第一批赴朝作战的原志愿军40军118师354团老战士程龙江回忆说,抗美援朝战争时期,美军一个师大约有各种坦克140辆,装甲车35辆,榴弹炮72门,联络飞机22架,而志愿军一个军都没有这些重型武器。
尽管如此,70年后,87岁的原志愿军39军116师老兵赵振声却一语道出当年所有将士的心声:“与祖国的安危相比,还有什么危险和困难是我们不能克服的?”
原志愿军38军113师老战士关长义说:“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,就没想过回来,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,视死如归。国家让我去,我就去。共产党员冲在前,打在前。那个年代,大家的思想就是活着就干、死了就算,从来没怕过。”
在长津湖战役中,许多志愿军战士牺牲时还保持着战斗姿势。“气温大约有零下40摄氏度,很多战士为避免被敌人发现,趴在雪地里隐蔽直到被冻死。”亲历了这场战役的原志愿军27军79师司令部参谋常宗信眼含热泪回忆说,“咱们装备是没敌人好,但当时大家都有一个信念:守住阵地才能保卫祖国,把敌人打跑了,咱们才能有太平日子过。”